8月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——七夕,武汉文旅志愿者在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开展“承传统文化 迎巧手七夕”主题活动,邀请十多组亲子家庭体验汉绣非遗文化。
七夕是纪念七姐(织女)的节日。在七夕这天,人们祈福许愿美好生活,特别是女孩们,希望自己的女红技艺更加精进。武汉汉绣作为流传2300余年的民俗文化,也是针织女红的一种艺术体现,流露着楚风遗韵,蕴含着荆楚血脉。武汉文旅志愿者这次将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相结合,在七夕传统节日带大家走进了汉绣的世界。
活动开始,武汉文旅志愿者为大家介绍了汉绣的起源和特点,进入展厅后,小朋友们的目光被门口的一件汉绣戏服所吸引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炜佳介绍,这是一件女靠,在汉剧服装里面像花木兰和穆桂英都可以穿,汉绣它讲究“平金夹绣”,很有层次感和光泽,灯光一打开就会非常亮眼。
看到不同样式的汉绣作品,小朋友们都十分兴奋,随行的家长也被汉绣的魅力所折服。在今年七夕,能够带孩子一起领略非遗文化,家长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。“汉绣作为我们的一种古老技艺流传下来,凝聚了大师们的智慧和技艺,小朋友从小能接触到这些优秀的文化,在美育方面会有很大帮助。”学生家长杨女士表示。
参观完展厅后,王炜佳给大家展示了汉绣工艺,小朋友们一起学习穿针引线的技巧和汉绣的针法。“在今天这个传统节日,能够带着武汉本地的孩子学习非遗文化,很高兴。汉绣是有特色的地方绣种,像我们湖北人一样,泼辣大胆热情,希望我们的孩子也能喜欢汉绣。”王炜佳说。
短短一个小时的“穿针引线”,在场的小朋友们都变得更加耐心和细心,对“看花容易,绣花难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。江汉区黄陂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星玥从小就喜欢手工,这是她第一次走近汉绣。“以前我从课本上看的汉绣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,但是现在我到了这儿才知道汉绣有这么多针法,颜色这么多彩,通过今天的学习,我希望能把汉绣一直传承下去。”
据悉,武汉文旅志愿者“创新文明实践 传承中华文化——打造第二课堂”主题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招募以来,数以千计的中小学生踊跃报名,博物馆、图书馆、科技馆、非遗体验中心、景区……在武汉文旅志愿者的带领下,让文旅场所从“游”到“学”,成为孩子们的寓教于乐的“第二课堂”。
来源: 央广网